你现在的位置: 学系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科研方向

目前我系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生物心理学

1.      研究重大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抑郁症发病新机制,为抗抑郁治疗提供新手段;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调控机制;发现自闭症候选基因的同源异构体相互作用网络等。

2.      运用行为生态学、实验心理学、三维实时追踪等手段,研究探索昆虫高级认知与行为能力;借助生物神经网路数值模拟和数学分析等方法,构建具有生物学可行性的计算模型,从神经环路层面理解相对简单的昆虫大脑感知觉信息加工和高级认知与决策能力的编码机制;主要研究对象为熊蜂、蜜蜂等。

 

认知神经科学

1.      研究感知觉信息处理和行为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阐明听觉皮层稀疏编码的突触机制、下丘神经元在双耳信息处理中的增益调节、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的嗅觉异常机制和增强反向抑制的视觉训练神经电生理机制等。

2.      运用多模态脑成像技术、神经电生理和心理物理学等手段,研究精神分裂症、孤独症、强迫症、脑卒中、意识障碍等人群的低级感知觉功能(如视觉、嗅觉及味觉等)、高级执行功能、情绪认知和意识问题及其干预方法。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1.      对各类人群心理健康的评估、筛查、预警与干预,构建自杀预警三因素模型,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心理危机守门人和自杀风险预警系统。

2.      围绕人群对个体化治疗的迫切需求,深入研究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影响来访者、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师之间匹配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科学回答当事人需不需要治疗、适合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适合哪种心理疗法、适合哪个心理治疗师等一系列问题,率先提出“精准心理治疗”的概念,制定科学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问题和医患冲突的形成机制研究,分别以临床医生、患者、心理咨询与治疗师为研究对象,将问卷调查法、情境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相结合,探究情绪启动在共情疲劳与医患冲突中的交互循环作用机制及干预策略,从患者预设性不信任角度探索攻击行为形成的路径,为减缓医患冲突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撑;调查和分析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的状况,对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行业伦理规范和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