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学系首页 >> 新闻动态
心理学系在Cerebral Cortex发表元分析论文揭示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
时间:2023-10-11

隐喻作为一种生动形象的修辞语言,在生活中时常被人们使用,如“他睡得真香”,“你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隐喻的理解需要人类超越语言的字面意思,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从而通达其中隐藏的含义。这一加工过程与一般语言加工是否存在差异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已有研究揭示负责语义加工、情感加工、社会认知和感觉运动的相关脑区可能参与隐喻理解这一认知过程,但仍存在争论,有待深入研究。

  为此,我系邹来泉老师团队(化学感觉与精神健康实验室)及合作者开展了一项元分析研究,旨在探究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比如,常规和新颖;词语、句子和语篇等)并构建隐喻加工的大脑网络。该研究采用GingerALE提供的激活似然性评估(ALE)算法,纳入了30项包含健康成年被试(480人)全脑激活坐标的fMRI研究。

通过对比隐喻与字面语言,结果显示隐喻理解涉及额下回、颞中回、梭状回、舌回和枕中回,且均大脑左半球;通过对比新颖与常规隐喻,结果发现常规隐喻只激活了左半球,而新颖隐喻激活了双侧半球;通过对比不同语境(词语、句子和语篇)结果发现语境的复杂性会影响隐喻加工的脑区,在语篇隐喻理解过程中,左侧梭状回激活强度更高。基于隐喻加工的兴趣区域,该研究也结合功能连接分析方法(MACM构建隐喻加工的大脑网络(见图1)。

1 隐喻理解主要脑区及大脑网络

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隐喻加工的主要脑区以及刺激材料的特性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并构建了隐喻理解的大脑神经网络,拓展了人们对隐喻理解神经机制的认识。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我系硕士毕业生黄艳阳(已被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攻读博士学位),通讯作者为我系副教授邹来泉。其他共同作者包括我系硕士毕业生黄家钰和本科毕业生林韬,以及北京语言大学李乐副教授。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Cerebral Cortex

论文信息:

Yanyang Huang, Jiayu Huang, Le Li, Tao Lin, Laiquan Zou*. Neural network of 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 ALE meta-analysis and MACM analysis, Cerebral Cortex, 2023. https://doi.org/10.1093/cercor/bhad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