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九届大会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于2025年7月12日至7月13日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本次大会以“推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新视野、新举措、新发展”为主题。会议以持续助力推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中国式现代化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理论,关注国内外学术前沿,深入探讨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方法、实践以及伦理守则并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为目标,重点研讨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和队伍建设目标与方法,构建中国本土心理咨询/治疗体系,推进形成心理学临床工作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和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张小远、赵久波和余萌三位教师代表与王依棉、王蕙子和郭文娟三位同学赴会交流并作报告,内容涉及精准心理治疗、自杀、非自杀性自伤、社交焦虑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内容。


其中张小远教授应邀参与了大会的主旨报告环节。赵久波教授主持和参与了专题报告会“正念的特征及其在情绪行为问题中的应用”,并应邀参加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循证实践”专题报告会。余萌副教授主持并参与了“青少年情绪障碍CBT循证干预的创新实践:家校医联动机制的探索”专题报告,此外,在“社交焦虑循证干预新进展”和“ADHD儿童情绪失调的多维机制与CBT干预策略”专题会场下展示了团队的研究成果。学生们亦在各主题报告下积极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专家风采:引领前沿学术探索
张小远教授受邀分享了题为《心理治疗从循证到精准:多维匹配模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他带领的课题组近十年来围绕“心理治疗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这一基本假设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其提出的“多维匹配模型”,通过理论构建、工具研制、实证研究和临床应用,为实现心理治疗的“精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赵久波教授在“正念的特征及其在情绪行为问题中的应用”专题报告会上分享了基于正念的线上及线下干预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问题的研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循证实践”专题会场上,作了题为《自杀干预循证研究进展:证据整合与实践探索》的报告,分享了当前自杀干预研究的进展与困境,解读了《成人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临床管理专家共识》的部分内容,并报告了课题组基于语音特征及电子笔迹特征识别抑郁风险的初步探索成果。

余萌副教授在三个专题报告中分享了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报告《情绪易变性降低作为ADHD儿童情绪调节干预的核心机制》揭示了情绪调节干预的新靶点;《结合UP-C/A的CBT团体方案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研究》验证了整合性团体干预方案在改善社交焦虑和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上的双重效果;而《基于在线互动视频形式的CBT干预对社交焦虑青少年的疗效及机制》则探索了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精准干预的新模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新颖、高效的策略。

后浪奔涌:展现新生代研究力量
学生王依棉(2024级心理学学硕)在“社交焦虑专题”的主题报告中,汇报了题为《解析青少年社交焦虑异质性:基于认知诊断模型的症状亚型研究》的研究。该研究运用认知诊断模型剖析了青少年社交焦虑认知症状模式的异质性结构,并结合共病水平和人口学变量初步发现了亚型间的差异化认知特征。

学生王蕙子(2024级应用心理学专硕)在“情绪与心理健康"的主题报告中,汇报了题为《青少年社交焦虑动态的潜转化分析》的报告。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潜转化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1)青少年社交焦虑的潜在亚型分类特征;2)不同亚型的稳定性表现;3)影响社交焦虑动态变化的重要认知因素。

学生郭文娟(2024级应用心理学专硕)在“ADHD儿童情绪失调的多维机制与CBT干预策略”的主题汇报中,汇报了题为《父母情绪调节策略ADHD儿童情绪易变性的代际传递模型》的报告。该研究揭示了父母提供的情绪环境氛围通过影响儿童神经过程进一步影响儿童的情绪易变性,为探究ADHD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次大会,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学系师生展现了高度的学术热忱与扎实的研究能力。师生们的积极参与和精彩汇报,不仅是个人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学系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与前沿科研视野的新一代心理学人才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也为学系后续的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更宽广的探索视野。未来,南医大心理学将持续发挥医学院校优势,深化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回应国家与社会需求,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服务新时代社会发展贡献独特的“南医”力量。
供稿人:王依棉